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

2014年為何搖旗吶喊要挺太平寺-旗山太平寺的前身今世

本文取自尊懷文教基金會142期刊物
感謝湯茗富老師翻譯。



一、開教的開端與過去
蕃薯藔旗山原稱為蕃薯藔,位於高屏溪上游、鼓山山麓環燒之地。日本佔領台灣後常有土匪出沒, 原住民的出草也甚多,而且,因為在深山處的甲仙,有許多臺灣採腦拓殖會社的腦寮,旗山位處樞要地區,長久以來為軍隊(一個中隊)的駐紮地,且為行政機關蕃薯藔廳(初期為辦務署)的所在地。

明治四十年(1907)七月,甲仙的官民一同舉辦殉難者追悼法會,能美佈教使從台南出差,回程時訪問石橋廳長及軍隊的結果,之後開始了軍隊佈教及俱樂部的精神講話。其後, 因廳長的努力及官民的好意, 於明治四十二年(1909)五月二十日取得許可,借用佈教所,成為開教的開端。因明治四十二年(1 9 0 9 )地方制度修改而廢廳,之後隸屬於阿緱廳,大正九年(1920)七月蕃薯藔改稱為旗山並設置了郡役所。




二、佈教所的新建工程及梵鐘及鐘樓
緊接著明治四十二年(1 9 0 9)六月,在佈教使佐佐木說三氏到任後,兼任軍隊佈教的同時也開始了一般的佈教。首先設立了佈教所的新建工程計畫,以捐贈金一千二百圓,在位於山麓處(現為境內的一部份)的公園預定地一端建立了一棟房子,並於十二月落成。但,佐佐木氏於隔年的四十三年(1910)三月轉調到台南,同年四月村上大惠氏被任命為駐紮軍隊的佈教使,熱心從事佈教工作,同年七月,整修了梵鐘鐘樓及石階,這些全部為高砂製糖會社所捐贈。
梵鐘銘 駐紮佈教使助教 佐佐木說三撰蕃薯藔裡 真宗道場:蕃薯藔廳的內部,成為真宗的道場。
梵鐘新就 響流十方:新設置的梵鐘,響聲往十方傳開來。

幽顯普道 貪嗔俱忘:指引普及陰陽的道路,忘了貪嗔念。皇圖彌固 法運無疆:皇室版圖更堅固,佛法運行無邊界。發願 蕃薯藔廳長石橋亨施主 高砂製糖株式會社專務董事渡邊國重

三、寺號號稱為太平寺
大正元年( 1 9 1 2 ) 十二月獲得總督的許可,寺號號稱為(靈皷山)太平寺(大正二年(1913)四月登錄在本山),寺格則永久留在本山,紫雲玄範氏(分寺輪流)則任命為兼職住持。然而,野野村嚴淨氏於大正四年(1915)至六年(1917)進駐擔任留守居一職,之後由西梧樓氏取代,直到於大正七年(1918)二月。然後,大正七年(1918)七月佈教使杜多碩照氏轉任至此,並於八年(1919)一月發起旗山佛教婦女會,十一年(1922)成為太平寺住持,並開始在會社農場與其他台灣人之間進行佈教。

四、本堂建築及各項事業的創設
大正十一年(1922)四月創設了日曜學校(禮拜天上課的學校)。當時,因為前佈教所已破舊不堪,大正十三年(1924)開始著手本堂的新建工程及募款(預算為一萬八千圓),同年六月九日木佛本尊入座,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管長(宗教領袖)代理人大谷尊由閣下來巡迴弘法的地方,舉行落成慶讚法會。能夠獲得御親教(宗教高層親自教化),感到預料之外的光榮,郡守松村儀十郎氏以外的各位,有著很多功勞。特別是關於木佛安置及鐘樓轉移,鹽水港
旗尾製糖會社社長勝又獎氏周旋捐款事宜,大正十五年(1926)庫裡(僧侶住處)(約三千圓,杜多住持辦公及婦女會所在)完工(當時婦女會會長城戶とよ子)。大正十三年八月(1924)八月創設了學生會(中等學校以上),利用暑期休假,將在外留學的留學生不分內地台灣與男女,召集至寺內,進行修養懇親的談話聯誼活動,之後每年成為慣例。⋯⋯

在這同時, 昭和二年( 1 9 2 7 ) 九月九日舉行旗山釋放者保護會的開會儀式(但是在大正十四年(1925)十一月就已經開始準備保護),事務所成立於本寺內(會長杜多碩照氏),努力於釋放者的教化指導。昭和八年(1933)六月,於本堂的北邊新建納骨堂,並新建本堂的迴廊後堂,另外還規劃改建庫裡,以工程費用四千五百圓新建落成。昭和九年(1934)三月,因為旗山郡守釜田喜太郎氏及其他同好者的特別捐贈,安奉了祖師、御代(明如上人)、太子、七高僧的肖像。

五、大谷光明上人的御巡教(佈教使巡視教化)
昭和九年(1 9 3 4)四月二十二日,是大谷光明上人(女兒一起)與前田執行長御巡教的紀念日,整個旗山街都接待了他們。在親自教化的典禮之前,舉行了皈依儀式,除內地人之外,本島人算起來五十餘名,還有原住民(排灣族多納與瑪雅兩社男女共二十一人)的舞蹈助興,還參觀了臺灣製糖旗尾工廠。因為當日所帶回的蝴蝶蘭,其夫人於五月三日晉獻給皇太后陛下,聽說後來皇室住所的溫室裡就開始有這種植物了。

六、基本財產與土地情況
本寺在早些年前開教當時,石橋廳長為了成立之後地方的未來以及佈教所著想,熱心運作完成了當時官有原野地四十六甲二分三厘五毛的讓渡手續,作為本寺當時在這裡的基本財產。這全是,石橋亨蕃薯藔廳長與當時信徒總代表熱心賜予的恩惠。這些土地經過長時間漸漸開墾的結果,水田與旁邊的旱田(太平寺的名義)這幾年來運用得當,目前包地租耕,年收入隨年而異,但總共大約兩千元以下。

原本當地只是交通不便,民風純樸,日本人跟台灣人極為融洽,全市街及附近並未有其他的宗派寺院。杜多現任住持在任滿十六年之久,在這期間努力感化的成績卓著,昭和八年(1933)五月五日因其多年在台開教的功績,依據褒獎條例第二條授與第二種表章三等一級獎賞:像是每年的學生優待懇親會(給予優厚待遇,增進親子感情的座談會)、還有從今年起新入學的學生,修身課本為杜多住持捐贈,在小孩心裡深種佛緣、特別是在台灣人大部落美濃庄的五穀宮、廣善堂進行每月一次演講、或是善用聯合保甲會、留意內台人懇話會(懇話會指的是個團體,用來交流消息與聯絡感情。內台人懇話會代表此會成員日本人與台灣人皆有,以族群
對談為主要宗旨)的相關消息等等,對最初赴任時台灣本島紳士能人的教化也不少。

總之,對於在地的台灣人大多優先弘法,每逢寺內的大小土木工程總是付出許多的勞力。這大概是因為白石喜代治三善丈夫(旗尾製糖所長)、陳順和(街長)等人起,還有盛谷作太郎、野村鶴藏、中野勇太郎、岩田孫市等,眾長者努力斡旋的結果吧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